
全球環境下美國規模領先 中國緊隨其后
近年來,全球互聯網產生的數據流量激增,以及互聯網對于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吸收,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新圖景(2019年)》,其測算的47個國家數字經濟總規模超過30.2萬億美元,占GDP比重高達40.3%,其中約半數國家數字經濟規模超過100億美元。
從具體國家的發展規模來看,2018年美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2.34萬億美元,排在全球第一位;中國數字經濟以4.73萬億美元的規模緊隨其后;德國、日本、英國、法國位列三至六位。
國內區域競爭基本符合胡煥庸線格局
在區域發展方面,全國數字經濟發展規模呈現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逐漸降低的趨勢,基本符合胡煥庸線格局。根據中國信通院統計數據,2019年數字經濟增加值超過10000億元的省份包括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安徽、湖南等;遼寧、重慶、江西、陜西、廣西等省市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超過5000億元。
從數字經濟在GDP中的占比來看,北京、上海數字經濟在GDP中的占比已經超過50%;廣東、浙江、江蘇、福建數字經濟在GDP中的比重超過40%;重慶、湖北、遼寧、河北、廣西、四川、江西、貴州等數字經濟在GDP中的比重超過30%。
廣東省多項指數領跑
在數字經濟發展指數方面,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數據,全國各省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平均值為32.0,其中11個省市指數在平均值之上。廣東省以總指數69.3居全國榜首,北京、江蘇位列第二、三名,分別得分56.5、56.1。
在數字經濟產業指數方面,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數據,廣東省數字經濟產業指數遙遙領先,獨立組成第一梯隊;隨后是北京、江蘇、上海和浙江,數字經濟產業指數在50-80之間,為第二梯隊;第三梯隊數字經濟產業指數在30-50之間,包括山東、福建、四川和湖北;區域省份數字經濟產業指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4.0),組成第四梯隊。
注:產業指數主要包括產業規模(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信息傳輸業規模、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和產業主體(ICT領域主板上市企業、互聯網百強企業、獨角獸企業)。
全國平均:24.0
在數字經濟融合指數方面,各省市差距相對較小。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數據,廣東省仍然以50.3位居榜首,與上海、浙江、北京、江蘇、山東組成第一梯隊;湖北、福建等7省數字經濟融合指數高于均值,位列第二梯隊。重慶、江西等省市融合指數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位居第三梯隊。遼寧、云南等省份融合指數明顯落后,指數得分低于26分,位于第四梯隊。
注:融合指數主要包括工業數字化、農業數字化和服務業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