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9-2018年,電子計算機整機產量波動幅度較大;2018年,全國電子計算機整機累計產量35192.4萬臺,同比下降3.25%,行業整體發展速度放緩。硬件設備產量增速回落主要受宏觀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這導致對硬件設備的新增需求和更新換代的需求減少。從歷年數據看,微型計算機產量占計算機整機產量比重約90%,計算機工作站和服務器產量僅在10%左右。故以微型計算機產量作為計算機制造業遷移的考察對象。其產業遷移特征主要分為兩個階段:階段一,向川渝、廣東地區集中;階段二,上海的計算機制造業大量遷出,重慶躍居全國產量第一,成為全球計算機制造中心。
計算機制造行業發展現狀
2018年電子信息制造業利潤整體下滑
根據工信部數據,2018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速6.9個百分點,12月份同比增長10.5%,較11月份回落1.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9.8%,增速比2017年回落4.4個百分點。此外,2018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0%,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1%。
總體來看,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我國電子制造企業受制于核心技術、元器件、原材料等薄弱環節影響導致附加值較低,加之行業增速放緩、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行業效益整體下滑。
計算機制造行業覆蓋范圍廣
根據最新的《國名經濟產業分類》,計算機制造包括整機、零部件、外圍設備、工控計算機及系統、信息安全設備及其他等類型。計算機整機制造是指將可進行算術或邏輯運算的中央處理器和外圍設備集成計算整機的制造,也包括硬件與軟件集成計算機系統的制造,還包括來件組裝計算機的加工;其細分類型主要包括三類:計算機工作站、微型計算機設備和服務器。
計算機制造業覆蓋范圍廣,細分領域多。本文計算機產業遷移路徑主要基于是以計算機的整機制造這一領域為基礎。
計算機整機制造業產量企穩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9-2018年,電子計算機整機產量波動幅度較大;2011年之后,整機產量在3.5億臺上下波動。2018年,全國電子計算機整機累計產量35192.4萬臺,同比下降3.25%,行業整體發展速度放緩。硬件設備產量增速回落主要受宏觀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這導致對硬件設備的新增需求和更新換代的需求減少。
惠普、聯想PC出貨量相當
根據IDC發布數據,2018年PC市場總出貨量約為2.585億臺。其中,惠普出貨量占比23.21%,聯想占比23.16%,二者比重相當,競爭態勢較為激烈;此外,戴爾占比17.09%,蘋果占比6.97%,宏碁占比6.90%,與惠普和聯想的出貨量相差較大。而惠普和聯想的生產基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在中國,中國已經成計算機產量早已躍居全國第一。
計算機制造行業遷移路徑
微型計算機產量占整機制造比重約90%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微型計算機產量波動幅度較大,2015年后,微型計算機產量企穩,在3億臺上下波動。2018年,微型計算機累計生產30700萬臺,同比增長0.07%。從歷年數據看,微型計算機產量占計算機整機產量比重的90%,計算機工作站和服務器產量僅在10%左右。故以微型計算機產量作為計算機制造業遷移的考察對象。
微型計算機行業發展分為兩個階段:2009-2011年為計算機整機制造業高速發展期,2012-2018年為行業調整期。以2009年、2013年(歷史產量最高)和2018年三年作為時間節點,通過對比這三個年度各個省市的微型計算機整機產量情況,探索計算機制造業的遷移路徑,具體如下。
階段1:計算機整機制造業向川渝、廣東地區集中
結合數據圖表和產地分布圖示發現,這一階段計算機制造業遷移特征明顯,主要表現為兩點:第一,計算機制造業大幅向四川、重慶和廣東地區遷移,這一階段的產量增加為17133萬臺,四川增量為5593.5萬臺,重慶增量為5916萬臺,廣東增量為2567萬臺,合計占比77%;尤其是川渝地區,計算機整機制造業從無到有,進入全國排名前三;第二,在全國產量激增的大背景下,江蘇的計算機整機產量反而下降,部分企業遷出。
階段2:上海的計算機整機制造業大量遷出,重慶躍居全國產量第一
這一階段的產業遷移呈現出顯著的“西進”特征。第一,長三角產業發展重心轉移,不再以“計算機制造”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上海的產量大幅下降,市場份額下降18個百分點,從全國產量排名第一的位置跌落到第六;第二,川渝等西部地區產量激增,尤其是重慶地區,市場份額增加6.31個百分點,躍居到全國產量第一的位置;第三,湖北、安徽等中部地區的計算機制造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在全國前十占據一席之地。
重慶成為“全球計算機制造中心”的原因分析
重慶成為“全球計算機制造中心”的原因是:改變了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大進大出的發展方式,在內陸地區創新發展了大規模的加工貿易。這種創新打破了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的傳統思路,創造出“一頭在外”的“整機+配套”的垂直整合模式,來解決物流成本、產業配套等薄弱環節。
在政企的共同努力下,惠普將4000萬臺產能的電腦生產基地落戶重慶,隨后,分散在中國沿海各省份的宏碁、華碩、思科、東芝等五大品牌商,廣達、英業達、仁寶、緯創、和碩等六大整機商,以及近千家零部件廠商都集聚在了重慶重慶由此形成了三個集群:零部件、原材料、整機上中下游產業鏈形成集群;同類項產品、同類企業形成了集群;物流運輸、銷售結算等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形成集群。
重慶市經信委表示,全球每3臺筆記本電腦就有1臺重慶造,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計算機制造中心。從2018年重慶市各產業增加值變化情況看,電子產業的增加值增幅最高,達13.6%;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5.6%。對于企業來說,重慶的電子信息產業基本實現了80%的零部件本地生產,一小時內能夠采購到80%的零部件,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計算機制造行業發展趨勢
進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多重利好助推計算機強勢反彈。計算機行業覆蓋范圍較廣,從計算機制造業本身出發,一方面,隨著計算機的更新換代速度減緩、生命周期延長,消費周期會延長,行業增速會減緩;另一方面,隨著計算機差異化定位的明群和商業筆記本市場的穩定,操作系統和處理器等技術的不斷升級,會拉動整體市場增長,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未來行業整體規模企穩。
從品牌格局看,計算機制造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尤其是PC端;未來,競爭態勢仍將保持:惠普和聯想(第一梯隊),戴爾(第二梯隊),蘋果和宏碁(第三梯隊)和其他品牌商(第四梯隊)的格局。
從計算機行業技術升級的角度看,第一,生產制造的工序實現“智能制造”是大趨勢;第二,隨著應用場景的相繼落地,VR、AR、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計算機產品技術將面臨新一輪革新。
隨著重慶地區的產業配套、產業集聚優勢愈發明顯,重慶市的智能產業初具規模效應,發展勢頭整體向好,在云計算、物聯網、智能機器人等細分領域已經初具規模,能更快更好地實現計算機行業的技術升級。此外,科技部也支持重慶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未來,重慶仍將保持“全球計算機制造中心”的地位。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計算機整機制造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